香川縣的四國靈場第80番札所國分寺,是巡禮者造訪的寺院之一。寺院內保留著約1300年前創建的讚岐國分寺建築物的痕跡。當疾病和災害的不安在國家蔓延的741年,聖武天皇為了用佛教的力量治國,便下令在各國建造國分寺。
讚岐國分寺是什麼地方?
讚岐國分寺遺址保留著許多基石,是能窺見創建當時模樣的貴重遺跡,也是四國唯一受指定的特別史蹟。
創建當時的腹地(範圍)為東西約220公尺、南北約240公尺,由築地塀(土牆)環繞,裡面設置了金堂、七重塔、講堂、僧房、鐘樓、南大門、中門等。優秀的僧侶曾聚集此地,日日為了國家誦經,修習學問,並對人們解說教義。
現在則是附近居民的散步路線和孩子們遊玩的公園,深受人們喜愛。
讓我們和讚岐國分寺遺址資料館的學藝員一起巡訪史蹟吧!
築地塀建設用了約2萬人的勞力!?
史蹟的東邊和西邊30公尺,分別復原了約4公尺高的築地塀。
築地塀是使用壓土固定的版築技法所建造。
牆上彷彿千層蛋糕似的層狀,就是多次壓土固定所留下的痕跡,表面看起來就像木紋一樣。
1公尺的復原工程總共有24人參加,一周900公尺左右的建設工程,據說動用了約2萬人的勞力。
鐘樓遺址的民間故事
鐘樓是吊著鐘的建築物,用鐘聲來通知僧侶工作結束和用餐。真正的基石在地底,地上看見的石頭則是重現的基石。
讚岐國分寺的鐘是香川縣最古老的,因優美的音色而聞名。這座鐘還流傳著這樣的民間故事——傳說在江戶時代,吊鐘曾被拿去當作高松城下的「報時鐘」,但因為發生了鐘聲變難聽、藩主罹病等不幸,才又放回原來的地方。
吊鐘現存於現在的國分寺。名為龍頭的吊繩與敲鐘的撞座成直角,撞座的位置較高,可見是平安時代的樣式。
僧房遺址是日本國內最大規模
僧房是僧侶勤學和起居的建築物。東西84公尺、南北12公尺,和當時日本其他縣市的僧房比起來,是最大規模。
東側內部結構的一部分進行了復原。
基石和基石之間的磚塊型石頭,是隔間的遺跡,可知共有24間房間。
被切去一部分的石頭叫做「切欠(缺口)」,是曾嵌入門軸的遺跡。
腳下的是土間,每間房間都放著床。雖然說是床,不過並沒有床墊,像是鋪著木板的台子。
金堂遺址的基石彷彿庭園造景石
金堂是用來供奉佛像的建築物。沿著參拜道路並排的32塊石頭,就是金堂遺址的基石。
基石使用的是安山岩,與讚岐生產的讃岐岩十分相似。當時這種石頭很難加工,所以在使用時,會沿著石層剝除表層使之平坦,或是在下方塞小石頭,以維持水平。
七重塔遺址不怕地震!?
七重塔是收納經典的建築物,15塊基石幾乎都留在當時的位置。
正中間最大的石頭是支撐心柱(中心柱)的塔心基石。周圍的基石使用的都是安山岩,塔心基石使用的則是容易加工的花崗岩。
塔心基石中央挖了一個約30cm的榫眼,用來接合心柱,將手伸進石塔下方,還能摸到榫眼的邊緣。
包含相輪在內,當初的高度應有63公尺。據說心柱的構造,讓七重塔不怕地震。
當時周圍並無較高的建築物,因此從遠處也能清楚看見。
在展示出土物品的讚岐國分寺遺址資料館,加深歷史知識
資料館展示著發掘調查中發現的瓦片、土器、金屬器等文物。令人驚訝的是,讚岐國分寺使用的材料,全都是從讚岐國內提供的。
舉例來說,瓦片是在讚岐國分寺遺址附近的府中山內瓦窯遺址生產的。
瓦當上刻有蓮花的花樣,隨著製作時期不同,花樣也會產生變化,可以看出工匠的設計性和世態。光是讚岐國分寺,據說就存在著30種花樣。刻有花樣的木頭模具有時會在附近的寺院共用,模具上的傷痕也會成為考據時代的線索。
這個瓦片上刻著代表交貨對象的寺院名稱,「國分金光明」指的就是讚岐國分寺。圓瓦是在成形為筒狀後,切成一半,而從文字中心切開,就能窺見工匠的個性。
大家可以拿起仿製的瓦片,感受一下瓦片的重量。
這裡也有許多僧侶曾使用過的器皿出土。以素燒器皿為主流,上了釉藥的器皿只有少數人才能使用。
仿照馬的外型製作的黑色土馬,過去曾在祈雨的祭祀活動使用。由於在祭祀活動的最後,會把土馬弄壞,因此沒有保留著原本形狀的土馬。後來,土馬遂變成了繪馬。
在訴說著1200年前歷史的史蹟,一邊遙想過去,一邊散步吧!
▼到YouTube看詳細介紹
https://youtu.be/Yi1znO-xKjw
贊岐國分寺遺址資料館
- 地址
- 高松市國分寺町國分2177-1
- 營業時間
- 9:00-16:30
- 公休日
- 星期一(如遇節假日則順延至下一工作日)﹑12/29-1/3
- TEL
- 087-874-8840
2023.3.31 / 贊岐國分寺遺址資料館